上海第六人民醫院
¥7000
20世紀五十年代末周永昌教授等開創了超聲醫學事業,被譽為“中國超聲診斷發源地”。1963年陳中偉教授、錢允慶教授等在我院成功施行了國際醫學史上第一例斷肢再植手術,從此醫院被譽為我國斷肢再植的搖籃。1978年,于仲嘉教授研究成功“手或全手指缺失的再造技術”,榮獲國家發明一等獎。1980年林超鴻教授成功培養了我國第一株胃癌細胞株。2003年,項坤三教授因長期從事及參與****個青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致病基因染色體定位和****個2型糖尿病相關基因的研究,并**在國內發現了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而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醫院設有上海交通大學市六臨床醫學院、上海市四肢顯微外科研究所、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中國上海國際四肢顯微外科培訓中心、上海市醫學超聲培訓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影像醫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耳鼻咽喉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創傷骨科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學糖尿病研究所。是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及蘇州大學的研究生教育基地,有博士培養點31個,博士生導師58位,碩士培養點45個,碩士生導師130位。也是全國醫學進修基地之一,每年承擔近60項***繼續醫學教育項目。醫院的骨外科、內分泌與代謝病學、心血管病學是***重點學科;四肢顯微外科、內分泌代謝科、介入影像學是上海市重點學科;先后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上海市創傷骨科臨床醫學中心和上海市糖尿病臨床醫學中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準設立全國綜合性醫院示范中醫科;上海市衛生局批準成立上海市急性創傷急救中心、上海市傳染病??圃\治中心和上海市危重孕產婦會診搶救中心;耳鼻咽喉科、泌尿外科、普外科、血液內科、麻醉科、超聲醫學科、心血管內科、婦產科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重點學科。 醫院2010年門急診量達237.7萬人次,出院病人數6.6萬人次,手術5.9萬人次。醫院從1963年以來獲得國家、省部(市)等各級各類獎項202項,其中國家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其他***獎13項、省部(市)及其他級獎項188項;2009年SCI及EI論文收錄151篇,居全國醫院系統排名第11位,上海市醫院系統第二位。醫院2004年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2005年獲全國文明單位、2006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2007年獲全國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單位、2008年獲2005-2007年度全國醫院管理年活動先進單位稱號、2009年蟬聯全國文明單位。 核醫學(過去也稱為同位素)是采用極其微量的放射性核素以及相關技術進行診斷和治療疾病的醫學學科。經過近幾十年的科技發展,核醫學已經成為臨床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現代醫療高新技術發展的標志性分支學科。核醫學本身也正逐步建立和發展出許多亞學科(也叫分支專業),其中主要包括: 核醫學影像檢查 將微量放射性藥物注射到人體內,然后采用ECT(發射式計算機斷層顯像儀)對人體進行局部、動態、全身或斷層掃描成像。這種檢查可以及時發現人體內多種組織的功能性和代謝性的變化,用于疾病的早期診斷、判斷疾病的性質和療效分析。 核醫學成像檢查所采用的放射性藥物有二大類:一類是采用單光子放射性核素(例如锝-99、碘-131、鉈-201等)所標記的藥物進行顯像,顯像的儀器為SPECT(單光子發射式計算機斷層顯像儀);另一類是采用正電子放射性核素(例如氟-18、碳-11、氮-13等)所標記的藥物進行顯像,顯像的儀器為PET(正電子發射式計算機斷層顯像儀)。PET有二種:一種是高檔的設備,靈敏度高、圖像分辨率好而且速度快,但檢查費昂貴;另一種是低檔實用型(且附帶解剖定位的X-CT)多功能SPECT/CT,只能進行氟-18標記葡萄糖(18FDG)顯像,但速度慢。 核醫學成像檢查所用的放射性藥物一般在10-6~10-12mol(相當于微克~皮克級水平),化學用量僅僅是放射科常規造影劑的千分之一到十萬之一,因此不會有任何的毒副作用;放射性核素對人體產生的輻射量一般僅僅相當于一次X線胸片的輻射量,對病人本人和周圍人群都不會產生輻射危害。 放射性核素治療技術 采用一些特制的大劑量放射性核素(放射性藥物),這些藥物能大量特異性地聚集到病灶,起到靶向治療的作用。目前臨床廣泛應用的項目包括針對甲狀腺癌、惡性腫瘤骨轉移、不能手術的內分泌腫瘤和各種不能手術完全切除的實體腫瘤等進行放射性核素治療,療效顯著。 核醫學標記免疫分析(體外檢測項目) 過去僅僅采用放射性核素標記的免疫測量(簡稱放免),現在該類技術已經發展到采用多種免疫標記測量、自動化和快速檢測,而且檢測項目種類多。目前我們開展的臨床常用檢測項目有六十多種,臨床應用極為廣泛。 專家介紹陸漢魁 主任醫師,副教授核醫學科主任、核醫學研究室主任、醫學碩士、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核醫學雜志》第六第七屆編委、上??拱﹨f會影像診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核學會標記免疫分析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影像和治療學組委員。從事核醫學臨床工作十多年,在核醫學常規顯像、PET顯像、放射性核素治療技術以及多種免疫標記測量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擅長甲狀腺疾病和惡性腫瘤疾病骨轉移方面的診斷和治療。目前承擔了上海市醫學**學科分支研究課題《放射性核素介入影像診斷和治療》、局級課題一項;負責《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的甲狀腺機能亢進碘-131治療全國多中心臨床研究》上海區工作,通過課題鑒定一項,近年來發表論文20多篇,出版專著一本,參編六本。陳立波 副主任醫師核醫學科副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導,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碘-131治療甲亢”特色??曝撠熑?。擅長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甲減)、甲狀腺癌及其轉移灶(甲癌)、甲狀腺結節、骨轉移瘤等疾病的診治和SPECT/PET/CT影像診斷,尤以甲亢、甲癌和轉移性骨腫瘤的個體化核素治療見長。 2005-06年作為訪問學者赴德國Heidelberg大學進修臨床核醫學,并作為客座科學家先后在中國科學院和德國癌癥研究中心(DKFZ)從事分子核醫學和核素基因治療研究。曾獲“世界核醫學和生物學聯盟(WFNMB)杰出貢獻獎”、“日本核醫學會亞洲青年研究者獎”、“上海醫學科技獎”、“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獎”和“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臨床醫療成果獎”等獎項。已入選“上海市青年科技啟明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百人計劃”和“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青年技術骨干”等人才培養計劃?,F擔任中華醫學會核醫學分會腫瘤學組成員兼秘書,《中華核醫學雜志》通訊編委。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美國)、Nuclear Medicine and Biology(美國)、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等**專業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約40篇,參編專著《放射性核素治療》。作為第一負責人,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衛生局和上海交通大學等機構資助的基礎和臨床研究課題4項。研究方向為:基因靶向核素治療和核醫學分子影像。 醫院地址:上海市宜山路600號 來院路線:乘坐89、93、224、205、830、927、122、252、909、732 到第六人民醫院下服務時間:周一到周五8:00到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