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尊敬的客戶,我們會盡可能根據您提交的需求,免費幫助您預約到指定的醫院,但不保證一定成功。提交需求成功后,請保持聯系電話暢通,客服會及時與您聯系確認信息。網站所展示的價格僅供參考,*終以醫院實際支付價格為準。PETCT/MR(核磁)應用于癌癥篩查、腫瘤復查、高端體檢,全身檢查一次完成。
簡要病史:
1月前患者無明顯誘因下出現干咳,后于當地醫院體檢肺部CT平掃+上腹部CT增強示右肺下葉背段結節(15mm),短期抗炎治療后復查,兩肺內散在小結節,左肺門支氣管擴張。右肺中葉及左肺上葉舌段纖維灶。心臟稍大,肺動脈增寬。兩肺透亮度不均,肺水腫待排,請結合臨床。主動脈及冠脈硬化。附見:脾臟增大,門靜脈右支增粗,肝硬化待排,肝右葉包膜下低密度灶,胰腺形態飽滿,胰腺體尾部多發低密度影,伴胰管輕度擴張,IPftflN待排。膽囊多發結石,慢性膽囊炎?;颊吣壳吧形葱锌寡字委?。后行腹部B超示肝硬化可能,SWE值20. 2Kpa,門靜脈與下腔靜脈相通,考慮門體靜脈分流建立。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查甲胎蛋白13.4ng/ml,CEA、CA125、CA153、CA199未見升高?,F患者雙下肢水腫,活動后氣喘,偶有干咳。
診斷結果:
1.肝右后葉低密度影FDG代謝輕度增高,考慮低代謝腫瘤不除外,建議結合增強MR或PETCT:余肝臟FDG代謝欠均幻,建議隨訪。
2.胰尾囊性低密度影(周圍伴鈣化灶),未見FDG代謝增高,建議定期隨訪;余胰腺未見FDG代謝異常增高,建議隨訪。
3.右肺下葉斑片、小結節影,未見FDG代謝增高,考慮良性,建議隨訪。
4.口咽部粘膜稍增厚FDG代謝增高,考慮炎癥可能大,必要時隨訪。雙側頸部淋巴結炎。
5.脂肪肝。膽囊炎伴膽囊多發結石。脾臟飽滿。結腸炎。
6.盆腔少量枳液。
7.雙側肩周炎。椎體退行性變。
患者因咳嗷就診于當地醫院行肺部CT示右下肺結節-PETCT檢查案例-全國PETCT/MR(核磁)檢查預約網-癌癥篩查-腫瘤復查-高端體檢簡要病史:2018-2患者因咳嗷就診于當地醫院行肺部CT示右下肺結節(12. 0*12. 3rrm〇,雙下肺索條,雙肺間質性改變。后行增強CT示右肺下葉肺結節灶符合炎性結節表現。后患者多次隨訪該結節,均較前相仿。2020-4復查胸部CT增強示兩肺間質性肺炎,右肺下葉結節(14*12圓),建議穿刺活檢?;颊咦允鼋?0年時有上腹部不適感,2018-2查胃鏡示淺表性胃炎伴胃底糜爛。十二指腸球炎。無進食;有手術史,左側背部脂肪瘤手術史。;無結核史;無外傷史;無糖尿病史;無肝炎史;無傳染病史;無其他疾病史;有吸煙史,吸煙四十年,每曰一包;無飲酒史;有家族史,父親喉癌,大哥胰腺癌,二哥肺癌,弟弟十二指腸惡性腫瘤;意識:清楚;空腹血糖:5. 2 mmol/L;
癌癥早期的癥狀并不是很明顯,很多患者在早期沒有任何的不舒服,這就造成人們很難發現癌癥,當發現時往往已經是中晚期,耽誤了很優等治療時間,因此,定期做好檢查及時發現癌癥非常重要。PETCT是目前很高等的疾病篩查設備,那么,PETCT能及時發現體內病變嗎? PETCT能不能發現早期癌癥病灶?PETCT是PET和CT有機結合而形成的新型的設備,因此,它同時具有兩者的優勢,并且具有獨特的圖像融合技術,能夠清晰的顯像,發現早期細小的腫瘤病灶。PETCT檢查清晰的顯像能夠發現早期處于萌芽狀態的腫瘤病灶,當患者還沒有任何癥狀時就能夠發現病灶,發現早期大于0.5cm的腫瘤病灶,使患者得到更及時的治療,給患者的治愈爭取很大的時間?! ETCT適合應用于健康體檢嗎? PETCT檢查非常適合應用于健康體檢,PETCT檢查能夠發現早期細小的腫瘤病灶,并且能夠一次性掃描全身,檢查更全面,基本上不會有漏診的情況;再者,PETCT檢查安全無創傷,受檢者不會有任何不舒適的感覺,因此,PETCT檢查非常適合健康體檢?! ETCT是目前檢查癌癥的利器,能夠發現早期細小的腫瘤病灶,這對于癌癥患者的早發現和早治療有重要的價值。應用方面一:PETCT應用于腫瘤。PETCT能夠早期發現腫瘤、鑒別腫瘤良惡性、確定腫瘤病灶是否轉移或者復發、評估腫瘤治療療效、確定腫瘤分期等?! 梅矫娑篜ETCT檢查應用于心血管疾病?! ETCT能夠早期診斷冠心病、評價冠狀動脈血管重建后心肌灌注以及代謝和功能恢復情況、評估心肌活力、?! 梅矫嫒篜ETCT應用于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灶定位、老年性癡呆診斷、腦缺血性病變存活性判斷、帕金森病診斷和鑒別診斷、腦功能研究等。
臨床資料:(反復口腔多發潰瘍并持續加重(病理提示扁平苔蘚)、各種治療效果差,近期發現腹部包塊,擬診巨淋巴結增生癥,含影像資料)患者于半年前開始出現口腔潰,就診當地醫院嘗試多種治療方案,疾病反復發作且逐漸加重,激素治療效果好,2018-03-13檢查發現右下腹包塊合并周圍多個淋巴結、雙肺感染,擬診巨淋巴結增生癥,今為求明確診斷患者就診于我中心,患者近期睡眠可,飲食困難,大小便正常,體重近期無明顯變化。既往病史:(肺氣腫;肺大泡;多發肝囊腫;高尿酸血癥);血液制品、激素及升白藥使用史(激素+);過敏史(-);傳染病史(-);家族史:(-);煙酒:(吸煙);手術外傷史(-)。PETCT影像描述:右下腹腹膜后見縱向生長的橢圓形軟組織腫塊影,密度均勻、包膜完整、邊界清晰,大小約120×85×60mm,病灶周圍脂肪組織模糊并可見散在小團點狀高密度影(結合2018-03-15CT三期掃描認為部分為扭曲小血管影,部分為小淋巴結影),后腹膜向前推擠移位,FDG攝取呈輕度不均勻增高,SUVmax=3.99。PETCT診斷:右下腹腹膜后軟組織包塊影,周圍散在衛星淋巴結,FDG攝取輕度增高,結合CT增強,傾向良性病變,符合局限型巨淋巴結增生癥合并周圍脂肪組織浸潤、粘連,周圍淋巴結反應性增生。
8歲的小劉進行檢查,顯示肱骨骨折。但其父母對于骨折的結果卻是十分不解。據小劉母親介紹,小劉當時在客廳正常行走,并未快速奔跑,由于地板濕滑,滑倒瞬間,僅僅是用手下意識的撐了一下旁邊的桌子,竟然導致了骨折,這樣也太不好運氣了。隨后在本中心的詳細檢查揭示了真正的原因。原來小韓的骨折并不是單純由外力造成的生理性骨折,而是病理性骨折。檢查發現小韓肱骨上段骨折處髓腔內骨囊腫導致該處骨皮質膨脹變薄,從而在輕微的外力作用下,即輕易發生骨折。通過左上臂及肱骨MRI平掃+增強掃描(3.0T),檢查結果如下圖:A:T1WI平掃;B:T1WI增強;C:T2WI壓脂;D:T1WI壓脂平掃;E:T1WI壓脂增強;F:T2WI壓脂橫斷;G:T1WI壓脂橫斷平掃;H:T1WI壓脂橫斷增強;顯示: 左側肱骨上段髓腔內見橢圓形異常信號影,邊界欠清,骨皮質變薄,并局部不連續,部分骨質突出肱骨輪廓外,周圍軟組織腫脹、信號增高,病灶大小約2.6cm×1.6cm×4.4cm(左右徑*前后徑*上下徑),T1WI呈混雜低信號,T2WI呈混雜高信號,邊緣可見環形低信號影,ADC呈低信號,DWI邊緣呈高信號,中央呈低信號,增強后呈不均勻環形強化。顯示:左側肱骨上段髓腔內見類圓形囊性低密度影,范圍約4.0cm×1.5cm,輕度膨脹性骨質破壞,局部皮質稍變薄,皮質不連續,折端放射性攝取增高,SUVmax為4.43。什么是骨囊腫?骨囊腫是骨的瘤樣病變,又名孤立性骨囊腫。囊壁為一層纖維包膜,囊內為黃色或褐色黏度低的澄清液,有時可為漿液血性液體,囊壁厚薄不一。本病發生在小兒和少年生長期,男性較多,男女比例為3∶1。骨囊腫常位于肱骨和股骨上干骺端。骨囊腫的主要臨床癥狀?約2/3的病例無任何癥狀,1/3的病例在勞累后感到隱痛,病變在淺表部位可捫及一骨性隆起、局部可有壓痛,因此,常被忽略。少數病人局部包塊和骨增粗,絕大多數患者在發生或反復發生病理骨折而就診后意外發現。除外傷外一般沒有疼痛。骨囊腫的病因?骨囊腫的的影像學檢查?骨囊腫的真正病因不詳,有報道與骨骼生長旺盛期干骺端發生局限性骨化不良有關。目前,骨肉瘤的無創影像學檢查,主要以X線片、CT和MRI為主。X線檢查 病變多位于長管狀骨的干骺端。髓腔呈現出中心性、單房性、橢圓形透亮區,邊緣清晰而硬化,骨皮質有不同程度的膨脹變薄,且骨干皮質越接近囊腫中心越菲薄。合并病理性骨折時,可顯示為細裂紋或完全骨折,偶有移位。骨折后局部產生骨膜反應。囊腔內可出現不規則骨化陰影。非長管狀骨骨囊腫則常不具備長管狀骨骨囊腫的X線特征,一般表現為具有圓形或橢圓形的邊緣硬化的透亮區。當骨囊腫發生在腕骨、跗骨、骨盆、肋骨、髕骨、顱骨、鼻中隔等非好發部位,X線上則不具有長管狀骨骨囊腫的特點,其表現具有多樣性,如發生在顱骨和髕骨的骨囊腫,??梢妶A形或橢圓形的邊緣硬化的透亮區,發生在顱骨者可突向顱內,囊內可有分隔;發生在髕骨者其骨皮質可很薄,如蛋殼樣,囊內可伴有粗細不等的骨性分嵴等。CT、MRI檢查 多數的骨囊腫病例僅憑臨床及X線片就可以達到正確的診斷;但少數病例憑X線片診斷常有一定困難,特別是非多發的部位,這時需要增加CT及MRI檢查以進一步診斷。病骨為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清楚,T1加權像為中等信號,T2加權像為高信號。合并病理性骨折時可見到骨膜下出血和囊內出血的MRI典型信號。
病史及檢查目的:患者女,44歲,因發現右側乳腺腫物7年余,生長加速并乳腺皮膚內陷3個月而就診。乳腺超聲提示:右側乳腺腫物,大小約2.5cmX2.2cm;右側腋窩見3枚腫大淋巴結,其皮髓質分界不清。胸部CT示:右側乳腺癌可能;右側第6肋、第9肋骨質破壞,考慮乳腺癌轉移。組織病理學檢查提示右側乳腺浸潤性導管癌(II級),伴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為進一步了解全身骨轉移情況,行18F-NaF PET/CT全身骨顯像(圖1)。檢查所見:靜脈注射18F-NaF 50分鐘后先行全身PET骨顯像,隨后進行相同范圍的低劑量CT掃描。全身骨骼顯像清晰,額骨右側、左側蝶骨小翼、右側肩胛骨關節盂下、右側第2、6、9肋骨、頸2左側關節突、胸10椎體及椎板、胸12左側關節突、腰5椎體及右側橫突(圖1-D、E)、第1骶骨雙側翼突、右側髂骨翼、左側髖臼骨、右側股骨干多發放射性濃聚灶,相應部位CT呈溶骨性、成骨性或混合密度病灶;右側股骨小轉子處點狀放射性濃聚灶,相應CT未見骨結構異常(圖1-F、G);CT上左側髂骨后部溶骨性病灶,相應PET未見異常放射性濃聚(圖1-B、C);腰4椎體前緣(圖1-H、I)、雙側膝關節及雙足部多發點狀放射性濃聚灶,同機CT見椎體邊緣、膝關節及雙足部骨增生硬化。 檢查意見:全身骨多發18F-NaF濃聚灶,考慮多發骨轉移;腰4椎體前緣、雙膝關節及雙足部退變。病例相關知識及解析:18F-NaF是一種用于探測骨骼病變的高靈敏、親骨性的PET顯像劑,實際上也是一種“古老的”骨顯像劑。早在1962年18F-NaF由Blau等人首次介紹應用于骨顯像[1],于1972年已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應用于臨床顯像。近年來,隨著PET/CT和醫用回旋加速器在醫療單位配置的增加,18F-NaF PET/CT骨顯像也會越來越多的應用于臨床。18F-NaF攝取機制類似于99mTc-MDP,是建立在離子交換的基礎之上。18F-NaF經靜脈注射進入人體,血液的18F離子在紅細胞和血漿內迅速達到平衡,然后在骨內沉積或經腎臟排泄。通過毛細血管到達骨細胞外間隙的18F離子,透過包繞在羥基磷灰石晶體表面的結合水殼,到達羥基磷灰石晶體表面和內部,羥基磷灰石[Ca10(PO4)-6-OH2]表面的-OH離子與18F離子快速交換,形成氟磷灰石[Ca10(PO4)-6-18F2]而沉積于骨內(實際上,氟離子完全融入骨內部需要數天或數周時間[2])。18F-NaF的攝取是骨血流狀況和成骨活動的反應。PET圖像上,18F-NaF攝取增加的異常區域,表示骨內羥基磷灰石晶體表面的暴露面積或提供給18F離子的結合位點增加。盡管目前99mTc-MDP SPECT全身骨顯像仍是骨轉移瘤檢測*常用的檢查手段,但18F-NaF PET對骨轉移瘤探測的敏感性高于99mTc-MDP SPECT[3]。這是由于18F-NaF具有比99mTc-MDP更好的藥代動力學特性(表1),其血漿蛋白結合率低,血液和軟組織內清除快速,首次通過時的骨攝取率高,骨骼對18F離子的攝取大約為99mTc-MDP的兩倍多,即使在較短的攝取時間內也可獲得高的靶器官/本底比值圖像。另一方面,PET成像儀有更高的分辨率,比較99mTc-MDP SPECT顯像,圖像顆粒更為細膩,骨骼顯影更為清晰(圖2),一些在99mTc-MDP SPECT顯像中表現為假陰性的溶骨性病灶可能在18F-NaF PET上顯示出來。作者: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郝新忠 衛華 武萍 武志芳